返回集团导航页

党群工作
  • 政策法规
  • 党建园地
  • 党员风采
  • 工会
  • 离退休
  • 统一战线
  • 创先争优

离退休

首页党群工作离退休

60多年前,老师这样教研与教书……

作者:王树茗 点击次数:21880次 创建时间:2021-03-18

        今年是学校建校75周年,在校友征文中,小编收到了老校友们的投稿,不少稿件回忆当年一零一中的辉煌往事与感人事迹。

        今天,小编整理了王树茗老师的投稿《回想与期待》,讲述了60多年前的建校初期,教师缺乏中学教学经验、教学尚未走上正轨。在这样的困难下,一零一老一辈的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学习,博采众长、虚心研学,听遍北京市所有名校、名师的课堂,研读高质量学科专著,开展热烈的组内教学研讨。60多年前老师们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热血年代,又从历史的尘封中走出来,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回想与期待——写于校庆75周年

        退休特级教师/王树茗

        每当校庆,老校友们总要谈起那战争年代的不平凡经历。我没有赶上那年代,因此回想也只能限于个人经历过的岁月。

        我1952年暑期毕业于北师大数学系后和毕业于物理系的葛孚僧老师一同被分配到本校。当时,学校的名字还叫“师大附中二部”,后来独立于师大附中,改称“师大二附中”。再后来划归市属,改名为“第一零一中学”。也就从那时起,我和老葛成为了一生挚友。

        刚建校,学校一派新建校的景象,不仅校舍是新的(只有南北两个二层楼,其余都在施工),而且教师队伍也组建未久。大家虽非来自五湖四海,却是来自不同岗位,只是早先就在中学工作的不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达尔文主义基础(当时的生物学课)的老师张晓台,本来是位大学教授,学问不小,但是中学教学经验毫无。

        比我和老葛早来的老师,大都毕业于师大,如语文教师连树声,历史教师刘占武,物理教师王学斌,化学教师田凤歧、数学教师郝树强等。他们是学校资格最老的老师,据说他们来学校时,校舍还未兴建,师生们还暂居于老城区某中学。

        因此,当时摆在全体教师面前难题和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各科教学迅速走上正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走出去、请进来”,

        建校初的研修政策让师生受益匪浅

        当时, 无论哪一科都急切地要向市内名校、名师学习。因此,学校提倡“走出去”,全教研组到外校听课是常事。

        但是,这样做学校和老师们要付出很多心血。学校既要和外校接洽,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要和本校教务处协商,把课表的很大一部分予以调动,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教学秩序。对于去听课的教师也非易事,因为授课进度不能因此而减缓,所缺的课事后还要一一补上,等于倍增了工作时间。

        但是上上下下大家心甘情愿。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数学组同事的足迹几乎遍及京城所有名校。

        至今师大女附中于宗英老师讲“圆内角、圆外角”的亲切教态、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而且色彩调和的板书还深深印在我的心中。五中范其鲁老师对余数定理的精到讲解仍不时在我耳边回响。

        我们不仅热衷学习名师,而且不放过某些同行的创新处、独到处。例如听说青年教师韩家渠因为善于运用“转化”“看作”两种观念而成果显著,我们还集体跑了远在东直门的二中,也曾去观摩了八中的实验班。每次外出回来都要全组座谈体会、巩固收获。

        当时的北京市数学会曾多次举办讲座,北京教育学院数学部的报告会几乎每周六下午都有。凡有这类活动,学校教务处都事先贴出通知,或在前一周张贴的活动日程表中注明,鼓励我们参加。

        在我的印象里,市里举办的活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观点高超,极其有益于教师的业务进修。像傅种孙教授的《几何公理体系》,后来在数学通报刊载了,关肇直教授的《数学的现代发展》,其讲义我至今还保存着,现在重温都还不失新意。

        对于我,受益尤多是汇文中学(当时叫“二十九中”)阎述诗老师于1959年在教育学院所讲的《立体几何绘图法》(原题不详,这是我意拟的)。

        除了鼓励大家走出去,学校还多次由领导出面或通过有关教研组把专家请进来。我组曾先后请过魏庚人、钟善基两教授来作报告并与教师们座谈。此外,文学家冯雪峰、书法家溥杰、生物学家张宗炳、体育专家马约翰都来作过报告。

        张宗炳的报告题目是《生物学的最新发展》,被安排在大礼堂,全体师生都去听。这位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口才极好,最后结束语中有这样的话:“要想深入了解现代的生物学,不仅生物学要学得棒,而且数学、物理、化学都要棒!”,师生们报以极其热烈的掌声。

        当时校领导还有一项决定:要求每位老师都选一门关乎本科教学的高层次著作,每周定时定点地自学,领导分头去检查。我迄今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图书馆阅览室读辛钦《数学分析简明教程》(当时著名的以新观点讲微积分的书),党总支副书记赵兰坤来检查的情形。那时学生们都在上课,偌大的阅览室内只有我一个人,她笑着打了个招呼便走了。

        对于领导这个决定,我当时虽严格奉行却很有意见,认为进修较高层次的著作从长远看对教学固然非常有益,但时间、地点应由老师们自己灵活安排,不宜如此死板要求。估计其他同仁也有类似意见,因此这个决定只推行了一两年便作罢了。

        虽然这项决定不再推行,老师们的进修风气已成。各教研组都有一些人继续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去北大听课。我组的王景浩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各学科专注于组内教研

        让学校名师辈出

        以上诸多方面的因素促进了学校教研活动热烈的开展。各个教研组举办的公开课的观摩、评议大都准备充实、探讨深入。我组一次对于数学归纳法公开课的评议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那一节课给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该证法在作出结论之前必先证明的两个条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原因是,按照历来的说法,二者缺一不可,而按照这位教师在课上的说法,第一个条件事实上暗含在第二个条件中,因此前者没有也行。

        大家就此进行了热烈、长时间的讨论。最后终于弄清楚:两个条件在语意上互相独立,的确缺一不可,教师的讲解用语必须仔细斟酌,避免造成学生的误解。这事实是使大家对该证法的真谛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教研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而成为众人表率的是语文组的两位高龄老师。

        王锡兰老师德高望重,大家都呼之为“王老”。他认为《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历来的解释都欠通达,难以引用于教学,便费尽心思寻求确解,最后竟然有了突破。

        这件事在《光明日报》记者对他的一次专访后作了报道。当时他把记者带到我校生物园地的兔房,先抓起一只雄兔,它的四肢在空中不断扑腾,“请看,这就是‘脚扑朔’。”接着抓起一只雌兔,它两眼眯着,一动不动,“这就是‘眼迷离’”。

        一年前,我和一位语文老教师闲谈及此,他连声称赞:“如此解释之后,后两句‘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含义也更明白了,四句连读意思就是‘抓起来,哪个雄哪个雌看得分明,放到地上让它们随便跑,就看不出来了’。妙!妙!”

        雷天奕老师语言学、文学两方面都功底深厚。他无论讲哪一篇课文都不专靠人教社编发的教学参考书,而是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独立钻研,将见解、心得记入卡片,而后写出教案;翌年再讲又再次钻研,对卡片、教案加以修正补充。他的课内容充实,解说精深,很受学生欢迎。他编写的教学卡片十余年间竟积攒了两大抽屉。可惜经过文革荡然无存,不然加以出版,应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份宝贵资料,也是我校教育教学史上一部有价值的文献。

        在教研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物理组的王学斌和葛孚僧。学斌教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大学理工科后这样评价他:在中学时就感觉王老师讲得好,到大学后越发感觉他讲得好。因为他是用微积分的思想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使学生在中学时代就暗中受到高等数学思想的滋润和熏陶。

        老葛的课,曾经被上过物理本科并一度担任我校领导的陈广福听过几堂,后来这样评价:“析解的精当、用语的严谨、图表的使用都臻于至当,堪称典范,非对教材教法研究透彻不可能做到”。这是行家作出的总结性评价。

        一名优秀教师的诞生,来自于团结互助的集体

        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是当时一零一教师群体中的良好风气,我由于得以听到阎述诗的一次报告而感受极深。

        阎述诗老师,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的作曲者,是教育界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他所讲的绘图法,基于美学和心理学对工程制图的斜二侧投影和正等轴投影(主要是前者)加以提炼和改造,对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有极好的功效。教师掌握了它就走上了带领学生从平面几何进入立体几何的通途。

        阎老师这一报告如此重要,对于当时初次教立体几何的我又属急需,但我却没有听成。那时,我教课之余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毕业班的事情较多,竟然使我将阎老师的汇报完全忘在脑后。

        报告的内容是同教研组的关介朴老师听后向我传达的,其对于立体几何教学的重要性是我后来在工作中逐渐体会到的。按照学校的安排,关老师一直教代数,并不教几何,当时教立体几何的只有我一个人。而我由于与他年龄的差距,对他总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敬畏心理,平素也绝少交流,堪称并无深交。

        因此,对于阎老师这一报告,按常情他不存在任何必须听或应该听的理由。然而他不仅去听了,而且记录得非常详细,回来极其认真地向我作了传达。对于他这样做,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他理解了我当时的处境,预估了我面临的困难,认为需要向我提供这种帮助。

        从那时起,我对立体几何教学由十分生疏到日渐熟悉,由近乎一穷二白到两次在北京电视台教育频道讲述教材教法。

        我常常想,我凭什么能够这样?每次的答案都是:我幸运,得到多位良师居高临下的指导和一位益友在关键时刻的无私帮助。“多位良师”就包括那位一向景仰而始终未能谋面的阎老师,“一位益友”则专指关老师。

        当然,我不否认,自己在教学上是努力的,自己所讲述的经验包含着历年积累的独特体会,但是那些体会是接受了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后获得的。

        领导、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收到了实效,十几年间我校的教育质量蒸蒸日上,不仅在高考、全市统考中崭露头角,而且在体育、歌咏等的竞赛中屡拔头筹。1960年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所制造的微型模拟计算机和无线电操纵鱼雷艇还都获得市一级的奖励,并在北海举办的少年科技成果展览中被展出。

        在随后几年的招生中,据到市内参加有关会议的教务处人员说,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填写志愿表已经把我校和四中、师大女附中等老牌名校放在同一档次来考虑了。

        殷切期望:素质教育与教学研讨不可丢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从我和葛孚僧携手走进圆明园到现在,业已历经六十九个年头。当初指引我们、带领我们、帮扶我们的领导、前辈和兄长,绝大多数业已凋零,连老葛都弃我而去了。

        学校的教育团队早已彻底更新。昔日我曾忝列其中的那个团队,不管其业绩曾经怎样精彩,今天看来只是序幕。更精彩的业绩、更灿烂的岁月在今天,属于新的团队。

        对于共同奋斗多年而今已经失去的长者和老友,我无限怀念。然而对于学校教育团队的更迭,我纯以平常心处之,因为这是合乎规律的、自然而然的。

        我仅仅希望新的团队在力求创新、向上的同时,不忘我校教育在过去75年间形成和确立的正确指导思想和良好风尚,把它坚持下去并予以发展,把一零一中办出鲜明的特色来。具体说来,我想到两点:

        一、 素质教育不可忽视。我校历来重视素质教育,以它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无论是鼓励老师们进修有关本科教学的高层次著作,到外面去听报告,请人到校内来作报告,在学生的课外开展科技、体育、歌咏等活动,都基于这一根本。学校领导深知教师在其所教的学科具有较高的观点、较广的视野,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好学生,老师们也理解并身体力行这一点。75年间,学校教育质量日新月异,这是主要原因。

        但是现在不同于过去,北京市学校多了,教师多了,像过去那样动辄举行全市性活动已不可能,所有报告会都下放到区一级,报告人也就地选请,这就难免使报告内容就教材论教材者居多,素质教育的因素减弱,应试教育的成分加强。

        疫情的发生使区一级的活动也减少甚至不再有了,教师每日面对的只是课本和作业题,素质教育可能就完全撇在一边。这是我的猜想,未必属实。如果属实,就需要改正。即便疫情未消,个人的业务进修,即读一些与所教学科有关的较高层次的著作,还应坚持。北京晚报上曾有文章云:“疫情之下多读书可以正心。”我认为,不仅正心,还可励志,因为学而后知不足。

        二、 教学上研究讨论之风不可无。近些年来,教学上研讨之风日益薄弱。这一点我并不是从我校看到的,而是从杂志上感受到的。

        离开学校之后,我还曾订有两份数学教育杂志,希望不断从中接受新问题、新见解的启发、促进而不致过分落后于教育形势。但是杂志的内容越来越缺乏新意,一味地就课本论课本,就题论题,潜在的指导思想无非是教人如何应试,如何确保较高升学率。这怎该是办教育杂志的方针?因此先少订一份,后来另一份也不订了。

        杂志给我的印象不知是否符合我校数学组的实际,尤其不知是否符合其他教研组的实际。没有新问题的不断提出,就没有不同见解的碰撞,就不会由于问题解决而获得认识上的提高,也就不可能有教学上的进步。

        这种沉寂的氛围对于任何一科的教学都是不正常的,极其不利的。大兴研究讨论之风,使老师们的思想认识不断趋向新高度,教学不断呈现新气息,是把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方面。

        愿新团队的朋友们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奋发不已!

        愿一零一中永葆青春,不断迈向新的征程,不断夺得新的胜利!

        王树茗特级教师的校庆征文,让我们读出了一零一中老一辈教师严谨务实、专业求精、教研创新的责任与担当。文中回想一件件教研活动的往事,一个个风釆各异的教师身影,勾勒出那个年代一零一中教师团队奋发向上、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时代风貌。向一零一建功立业的前辈致敬!学校的历史永远铭刻他们的伟绩。

        文中两点期待更是意义深长,这些叮咛与嘱托表达了王老师对学校的深情厚望,这也将鞭策一代代一零一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前辈精神,为学校发展再创辉煌。

        学校离退休支委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