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首页校园动态校内新闻
翱翔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培养基地北京一零一中于2023年6月4日,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第十五批学员基地答辩会。
本次会议由北京一零一中丁晓丹老师主持,来自不同学校的七位第十五批学员依次进行了结题答辩。
原国家林业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黎祖交老师,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牟书老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施琳老师担任评审专家,与学员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创新学院办公室李海英老师也参加了答辩会并进行了指导。北京一零一中夏焕春校长助理、翱翔指导团队的教师们全程参加了答辩会。
北京一零一中夏焕春校长助理首先介绍了一零一中翱翔计划开展情况,并代表学校感谢创新学院办公室对学校工作的关心支持,感谢专家教授们对翱翔学员的指导帮助,同时祝贺同学们在翱翔计划中有所收获,并期待他们在今天的答辩中能够出色发挥。
此次学员们选择的研究方向视野广阔,内容丰富。它们既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探讨(如桂雨欣同学的研究内容《浅析老舍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也涉及对当代现状的思考(如沈檀同学的研究内容《关于建立北京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平台的调研报告》),令各位专家连连赞叹翱翔计划学员们的高素质。
桂雨欣同学根据《月牙儿》和《四世同堂》在写作上的特点,分别分析出老舍在意象使用、细节刻画、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方面的写作手法。同时,本文也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出老舍在周围人的烘托和老舍的“京味儿”文学方面写作的共性特点。
沈檀同学的研究旨在以北京某中学为例探究关于建立北京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方面的内容,她通过调研发现,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仍存在供给不足、不均衡;北京市校外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不高、定位偏移;北京市高中生课程需求反馈相应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建立北京市高中综合实践平台为逻辑基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导向,建议统筹北京市校内外资源,建设统一的北京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同时,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并建立校外资源单位准入、评价考核、奖励机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调解机制建设平台;搭建校外资源单位与学生的双向评价机制;最后,借鉴其他领域知识供应平台化的有益经验建设平台。
马璟琨同学的研究是指向老旧小区的电梯问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旧小区去加装电梯问题变得愈发重要且迫切。但是,老楼加装电梯的进程却进行的十分缓慢。但是目前还存在资金问题、空间问题和维护问题。他的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资金支持和监管管理。其次,物业公司应该提高服务水平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电梯加装工作。最后,社区居民参与意愿是推进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可以建立联合工作组,加强宣传教育,探索社区居委会在电梯加装中的作用,提高居民参与度。
马相龙同学的研究在梳理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棉纺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以城乡关系与工商业城市体系形成微视角,探讨了相关产业资金、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棉纺业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虽然近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纱厂比较集中的上海、南通及无锡等城市,在棉纺业发展模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在企业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等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共通性和依存性。正是由于这些共通性和依存性,使得长江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加频繁和紧密,同时推动了区域城市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
武子玥同学对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都市女性发型的变化、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大都市女性发型审美风尚进行总结,提出发展展望,希望能为中国大都市女性发型与审美的相关研究提供点滴参考。
李希泽同学通过研究《中国对肯尼亚经济发展的帮助》,认识到中国对肯尼亚的援助作为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这有利于实现技术的转移,可加快非洲各国现代化、产业多元化进程,更是有利于肯尼亚提升本国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翱翔培养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辉煌岁月,北京一零一中也始终保持人文化的培养方式,将翱翔学员研究选题作为着力点,在培养学生养成严谨学术素养的同时,使其兼具胸怀天下的情怀,逐渐形成符合学员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我们先后为学员组织了线上冬令营、夏令营,邀请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推进培养基地翱翔培养课程建设,着手建设高端课程,尝试开展培养基地协作体的课程整合。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不断发现自己,摸索并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
希望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团队的引领下,在专家教授们的指导下,翱翔学员们能够不断开拓视野,积极探索,为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言献策。期待他们突破自我,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