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青年教师培训

首页教师发展中心

程翔:向于漪学什么

作者:程翔 点击次数:16268次 创建时间:2019-03-14

【按语】于漪,新中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一位获得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改革开放先锋”称号的人。她从教近七十年,是新中国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的楷模。程翔老师在个人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从于漪老师那里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相交甚厚,他对于漪老师的了解自然深入常人。这篇文章对于漪老师的评价可谓中肯,非常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 (教师发展中心  万锡茂)
改革开放4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了100位杰出贡献人员,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去年底,“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开放大学隆重召开,笔者有幸参加这一盛会,并作了发言。会议期间,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笔者头脑中:我们究竟应该向于漪老师学习什么?
于漪老师年且九十。在中国,提起“年且九十”,我们会想起一个人物——愚公。《列子》一书中写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年且九十的愚公率领子孙后代,挖山不止,造就了激励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愚公精神。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愚公精神,并指出愚公精神的实质就是充满信心、坚持不断。于漪老师从教近70年,始终耕耘在基础教育这块土地上,兢兢业业、孜孜矻矻,就像愚公一样挖山不止。“文革”期间,她遭受过冲击;工作之中,她受到过嘲讽;改革过程中,她历尽坎坷。但是,艰难困苦没有磨灭她对教育事业执着的信念,为了心中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我听于老师作报告,她铿锵有力的声音就像鼓点敲打在我的心上。几十年来,于老师就是我事业上的灯塔,照亮我前进的道路。我是于老师的晚辈,如今我的学生中也有一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正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于漪出生于1929年,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她目睹了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亲身经历了外敌入侵、炮火连天、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的灾难生活。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全中国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爱学生,胜过爱自己。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生病的学生买贵重的药品,她把无家可归的学生接到自己家中生活,她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开小灶补课。“文革”期间,她被扣上“腐蚀学生”的罪名,被剃阴阳头,遭受拳打脚踢。但是,她没有怨恨谁,一如既往为学生服务。她深知祖国在遭受灾难,自己吃这点苦不算什么。她深知,只有祖国好,才能家家好,才能人人好。她深深热爱着祖国,盼望着祖国强大,盼望着学生健康成长。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于漪精神品格的实质。
于漪老师经常用闻一多先生的《红烛》一诗来勉励自己:“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于漪的精神品格集中体现了“红烛精神”,那就是奉献。于漪老师认为,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把知识奉献给学生,把技能奉献给学生,用高尚的品格引领学生,用精神的阳光照亮学生心灵!这不是奉献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我们向于漪老师学习,就是要学习她为了学生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
学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改革创新,这是于漪精神品格的又一内涵,即“学者品格”。于漪老师说过,她钦佩钱钟书先生的渊博,他的知识如大海。于漪老师认为,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能教好学生。为此,她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夜以继日地丰富提高自己。她懂得,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她认为,教师的知识越多越好,对知识的学习永无止境。她认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初登讲台时,于老师也曾出现过失误,但她有“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自觉,她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意识。她对语文教学一丝不苟,哪怕是一撇一捺都毫不马虎。她认为,只要站上讲台,就要精神饱满,忘记其他,心中只有学生。她深知语文教学积弊深重,她注重实践,努力探索,敢于质疑,勇于改革。于老师几十年潜心钻研,淡泊名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于老师勤于笔耕,著作等身,从《于漪教案选》到《于漪文集》,再到《于漪全集》,她走过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教书—写书”的典型历程,上下求索,惠泽读者。
笔者以为,愚公精神、忠诚教育、“红烛精神”、学者品格,铸就了于漪精神品格的基本内涵。2018年2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于漪老师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成为新时代的楷模。
(作者系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09日第8版 版名:课程周刊·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