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教学督导

首页教师发展中心

“最强大脑”视导矿大分校,优质课堂赋新能

作者:梁中贤 点击次数:13335次 创建时间:2021-11-11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索“双新”(新教材和新课程)与“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提升,继续推进“生态·智慧”课堂,夯实一线教师常态课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2021年10月21-22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学术委员会18位教学专家组成的“最强大脑”再次来到矿大分校,为教师发展和课堂教学赋予新的能量!
学术委员会专家一行分10个学科听取了20余节常态课,与各学科教研组老师深入交流,探讨“双新”“双减”背景下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反馈评价等关键要点,肯定了老师们扎实的专业素养、积极的探索实践、真诚的辛勤付出,提出中肯的建议,为今后更好地实现"生态·智慧"课堂的高效育人方式提出改进策略。

语文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一 彭博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二黄秀梅老师《短文二篇》、高三秦希平老师《高三议论文讲评》3节课。。

杨金才老师指出,彭博老师课堂导入引人入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去阅读课文,辅以学法指导,杨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向老师们介绍了在阅读与实践关系方面所做的探索,让老师们受益匪浅。黄秀梅老师平素对学生的培养、训练非常有效,点拨到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热烈,语言表达流畅,展示状态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
张雪老师指出,作为高三复习难点的议论文写作在秦希平老师的这节课中被设置得层层深入、精准有效,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点评相得益彰,所举示例极为精当,可见老师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

数学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一周佳老师《整式的加减复习》、初二孙金辉老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初三李海丽老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高一关浩军老师《函数单调性》4节课。
李爱民老师指出,周佳老师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多种题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今后可以让学生在做题中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识别同类项的题目设计上,可以再举个指数不同的例子,并注意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孙金辉老师教态沉稳,板书规范,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李海丽老师利用“日食”视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田媛老师指出,关浩军老师基于学情开展教学,课堂上注重分层落实。通过练习检测了解到学生的实际获得,对学生给予指导。

英语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一王婧岩老师《Where's my schoolbag Section A》、高一梁伊人老师《Rules of the Game》2节课。

孔繁华、孙娜、王阳老师对王靖岩、梁伊人两位老师的英语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刚刚上任1个多月的两位新教师教态自然、专业素养好。王靖岩老师注重学生日常学习习惯的养成,板书呈现了最精华的内容。梁伊人老师导入直接,主线清晰,创设性情景自然。
孔老师、孙老师、王老师三位专家对两位年轻老师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她们利用各种展示机会多多学习、反思,通过学生反馈形成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主张,塑造出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

政治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三阚武辉老师《凝聚法治共识》、高二何玉清老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节课。

葛本红老师听取了阚武辉、何玉清老师共2节课,指出老师们在知识的梳理层面清楚明白、教学环节的设计紧凑合理、教学情境的安排贴近学生生活、所选取教学资源贴合教学主题等优点,同时指出,要用精确的语言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时间以落实重难点、辨析夯实好哲学中的易混易错点。葛老师与教研组老师们一起讨论了如何通过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发挥教学智慧为学生搭建台阶等问题,老师们受益匪浅。

地理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二崔璨老师《中国自然环境》,何群老师对本课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崔璨老师教学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课堂把控效果好;课程容量较大,涵盖了前期所有中国地理自然环境部分的内容,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合理;语言通俗易懂,亲和力较好;边讲边绘制中国地形图功底扎实,令人佩服。

物理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三张宗臣老师《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高二尹远军老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2节课,专家胡雪冰、周革润、詹光奕老师,从教学各个环节及实施效果方面,对张宗臣、尹远军老师的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分析,提出了改进意见,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生物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二王晶老师《动物的运动》,王红庚老师高度肯定了王晶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恰当,教师引导到位,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对王晶老师设计的评价模型量表赞不绝口,同时,也对量表的科学设计和合理使用给予悉心指导。

在交流过程中,王红庚老师还表达了对生物组浓厚的教研氛围与组员间和谐关系的欣赏,并鼓励老师们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完善教学细节。

体育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三马英杰老师《篮球单手低手投篮》、高二赵鹏举老师《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2节课。

孙冬老师和周真群老师指出,马英杰老师和赵鹏举老师的常态课准备充分、科学合理,体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符合当下课程改革方向。马老师巧用游戏方法,合理安排三步上篮练习。赵老师初三年级的课组织管理到位,安排合理,今后要更加突出勤练、常赛,加强方法指导,增加训练强度,使体育教学更加立体化、结构化。

美术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一宋囝囡老师《识国粹 绘脸谱》,魏立柱老师指出,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教学步骤分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能够根据老师的指导认真作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信息技术学科
学委会老师深入课堂听取了初一曾艳老师《可爱卡通》,张玮老师指出,曾艳老师教学基本功好,逻辑性强,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衔接紧密,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恰当,切合学生实际,学生作品完成度高;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加强小组合作,学生可以通过教材、教师、同伴解决问题,课堂氛围较好。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张老师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感悟:

王婧岩老师:特别感谢孔繁华老师、孙娜老师和王阳老师的精彩点评和耐心指导,我从中受益匪浅。首先,关于活动设计,应用过程需充足,之后再进行迁移、创新;需要更加放开手,大胆地让学生去呈现。课后,要通过和其他老师交流以及听取学生的反馈来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以期获得更大的提升。

梁伊人老师:经过前辈们悉心的指导及紧张的备课,我顺利完成本次研究课。感谢学校给我这次磨炼的机会及英语组老师们的付出,让我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成长。
我觉得授课过程中,同学们听课认真且互动积极。点评时,专家赞扬了导入部分及学生演示拳击比赛的环节,充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今后我将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不断前进、成长!

秦希平老师:这次与张雪老师的教研交流让我受益良多。首先,我更加明确了语文教学的训练核心在于思维训练,长期的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练习需要持之以恒;其次,语文基本功练习,如练字、文言知识积累等,要尽早开始培养,初高中的教育教学联手配合将会事半功倍;最后,丰富的主题活动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团队中各司其职,潜移默化地达到综合能力的培养。

赵鹏举老师:通过两位专家对我的指导,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节好课要做到常态、科学、有效、高效,吃透教材,突出主题,不能碎片化,要结构化,同时每节课要体现出学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双新”“双减”背景下,体育课要跟上教育新形势,落实五育并举。

孙金辉老师:本节课主要是想让学生经历观察、试验、猜想、论证来研究几何问题的过程,课后经过李爱民老师的点评,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除了知识传授,还要学会观察课堂,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反馈。教学相长更要学会适当引导,如何将学生的思路给予更多的拓展,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总之,李老师的点评使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更加明晰如何去实施自己的教学。

张宗臣老师:通过胡雪冰老师的指导,我对教学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对于学生探究实验课,不仅要关注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过程,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在时间的掌握上以探究实验的完整性为主。相信通过这次指导,自己在教学上能够有更大进步。

王晶老师:王红庚老师的点评让我深受启发,比如:教学目标的叙述方式需要符合检测标准;模型制作时,我编撰的量规语言应该再简洁明确一些,以便学生自评互评;今后在日后教学中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使用量规,用于检测自己的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今后的教学,我将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曾艳老师:特别感谢张玮老师的细致指导,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分层教学要贯穿整节课;集中讲解时间和节奏要控制好,让学生有更多整块的时间去操作;最后张老师特别提到项目教学的重要性,让我受益匪浅。

黄秀梅老师:从杨老师的评课中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语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丰富着孩子们的生活,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情景时能够找到文章和学生真实生活的契合点,这样才能让文章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也要鼓励孩子们“走出去”,走进真实的大千世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样才会有丰富的情感,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学术委员会”是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的学术机构,由各校区、各学科的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是汇集集团教育智慧的“最强大脑”,旨在促进教育集团学术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术委员会专家经常到各校区视导,听课,座谈,指导课堂教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帮助。

本次专家团队的高位引领、精细点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合当下“双新”“双减”,从教学实践到理论分析,从学生成长到教师发展,为老师们答疑解惑,为高效课堂赋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引领老师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撰稿:梁中贤
审稿:程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