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党群工作
  • 政策法规
  • 党建园地
  • 党员风采
  • 工会
  • 离退休
  • 统一战线
  • 创先争优

离退休

首页党群工作离退休

青 春 的 记 忆——纪念母校诞辰75周年

作者:董占荣 点击次数:1870次 创建时间:2021-03-18

艰苦奋斗,无怨无悔

        我1960 年高中毕业,难忘的母校每一份记忆都令我激动不已。

        1957年,我踏进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大门,至今已经过去64年了。每当校庆,各届的同学都回来看望母校的校长和老师,共叙友情,大家再看看当年悉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变化。

        当年入学,正是反右斗争的开始,文化教育界大量压缩编制,大学、中学都减少招生,我们这一届比往年少招两个班,只有四个班,全校学生大部分都住校。

        因为是建校初期,基本保持圆明园遗址原有地貌,学校的小河,小湖,小山,处处可见。走进学校的大门内,左手边是两米高的土坡上密布着各种灌木,右手边是一座小山,山南住着农户,山北是一个长满芦苇的池塘,池塘的北面又是小山。

        从一道门向北,百十来米的土路,仍然看不到一零一中的真面目,只能看到一个小平房——传达室,收发报纸,信件等。再往里走左右各有一个湖,大家都叫眼镜湖。清澈的湖水微波荡漾,装点着美丽的校园。这时望见的才是一零一中引以为傲的建筑——教学楼(南楼)。校园的深处还有一个宿舍楼(北楼)。所有同学难以忘记的就是耸立在教学楼和大礼堂之间的仙鹤喷水池。那时同学们总会坐在喷水池的水泥沿上或看书,或聊天。喷水池的北边,通往大操场的一米宽的青砖甬道的两侧,还有一对湖。其中西侧的是少年湖,令人难以忘怀,那时湖面比现在大,水更深。沿湖边是师哥们亲手种植的垂柳,树下是能坐两三个人的大块石头。

        我们的高一(1)班教室就在少年湖北侧。早自习可以室外阅读,少年湖边是我班读书、谈心的绝佳之地。

        我们班的教室是西一排学生宿舍改造的,又长又暗,四面透风。冬天只生一个煤火炉子,人人穿着棉袄、棉裤、棉鞋,手冻的拿不住笔,很多同学的手背肿得高高的。没有人觉得苦, 艰苦奋斗是生活的常态,更是我们的座右铭。

        母校进北京后,校名师大附中二部,师生均是供给制,只有男生。1956年才改为普通中学,校名改为北京一零一中,并招收女生。

        我们是第二届女生,女生被编入一,二班,每班只有14—15个女生。在1300多人的学校里,两个年级只有60多名女生,都住在北楼,楼内只有盥洗室,没有厕所。无冬历夏都要跑到几十米外由土砖围起来的厕所。厕所的东边就是荒无人烟的圆明园。为了安全,夜里要几个人结伴而行。

        当年,学校到处都是光着头、光着膀子的毫无顾忌的男同学。特别是下午课后的体育活动,很多人在排球场东侧,用图书馆前的自流井(从地下自己冒出的水)水冲洗,女生都绕道而行远离他们。

        在教学楼通往后操场的甬道两侧,是男生宿舍,东西各有10排。冬天取暖都由学校发给各宿舍值日生一小框煤球和劈柴,没有多余的、只生一炉,天一亮,就灭了,周而复始。煤和劈柴都堆在教学楼后边,没有人去私自去取。有时刮风倒烟有过煤气中毒事件,有一次我们北楼的女生中煤气了,有人起夜早发现,立刻采取措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我们这个班大部分同学都住在学校,周日经常不回家。假日除学习之外或洗衣服,或缝缝补补,周日一天只有两顿饭没有零食,偶尔会有同学从家里带几块水果糖分给周围的人吃就很稀罕了。

        同学们很少买新衣服,无论是经常一身军装的班长毛远新,还是团支书习富平,以及教授的独生女穿补丁衣服是习以为常。那时,最好的书包就是军挎包,大部分人书包都是家长给缝制的一层布的书包。伙食费每人9元人民币,吃的主食基本是玉米面窝头和机米饭(很粗的大米),不记得多久才能改善一下伙食,吃到一次白面馒头或包子。全班没有几个人买得起自行车。我记得王缉恵(北大教授王力女儿)用她的自行车教会了班上好几个不会骑车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但我们对生活十分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上不起学,我们能到北京一零一中上学,有楼房教室、宿舍,又有美丽的校园环境,那是非常幸运的事,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新中国才有的一切!

努力锻炼,为党健康工作50年

        学校经常进行教育学生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生要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学校曾经请吴运铎,习仲勋,廖鲁言、郭沫若给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形势教育。1958年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开展的如火如荼,要求所有的高中生必须通过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可见达标有多难!

        女生的体育课要求,垫上的前后滚翻,平衡木,高低杠,跳箱等高难度动作,百米16秒才能达标。早锻炼,同学们都非常自觉,由各班体育委员组织,体育老师都和我们一起锻炼并给予指导,一般都在半个小时以上,男生都自觉去圆明园跑大苇塘(即现在的福海一圈),女生都是大操场3圈。

        下午课后和晚自习后,不少人都在体育场上刻苦训练。我记得王寿生老师负责我的百米,王伯英老师负责我的高低杠纠正动作,不断地测试,两个多月后才终于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奖章。

        以后,无论雨雪如何湿滑,无论风沙如何迷眼,我都坚持刻苦锻炼身体,践行毛主席倡导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标准为目标。几十年来,我们都得益于在一零一中养成的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努力争取为党健康工作50年!

        我们高一的第一个冬天,全年级到西山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战天斗地不怕严寒,参加了西山水库的修建,为社会主义大夏增砖添瓦。与全校同学一起深挖修建学校的游泳池劳动,没有工具,就拿自己洗脸用的搪瓷盆挖泥。游泳池修好了,洗脸盆也千疮百孔地瘪了。但大家感到由衷的骄傲!一零一人永远走在最前方,没有任何困难能把我们阻挡!

        高一的第一的春天,我们年级每周一天的劳动课,愣是凿开了我校的一座小山坡,修成一个美丽的桃园。到高三毕业离校时,硕大的水蜜桃压满枝头,大家精心挑选了个头最大的一筐桃子,托毛远新带回中南海,送给毛主席,让他老人家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

为革命努力学习,是座右铭更是动力

        我们高二才得以进南楼的大教室。文理分班后,四个班的同学都很熟,各科老师都是学校的精英。语文老师是连树声(之后评上特级教师),数学王树茗老师(之后评上特级教师),物理老师王学斌(之后评上特级教师)化学田凤岐老师(去世早,未评级),英语王君石老师(曾经的英文翻译,标准的英国音,去世早未评级),文方校长高二任化学课。

        高中三年,文校长亲自主抓年级工作,从各科的课堂教学内容、效果到学生课堂小测验和作业等,事无巨细,一一落到实处。各科老师都住在学校,每天的晚自习任课老师都在班辅导。早自习读外语,语文等,没人监督,但也没有人缺席。夏天圆明园的水多、蚊子多,文校长每天到全校各个班看晚自习,为了驱蚊子,总是拿着大芭蕉扇到处走,走到哪就地解决问题。他的深入扎根师生之中,敏锐观察、实事求是、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等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班里哪位同学有困难或问题,我的班主任冯静吉老师总是和蔼可亲地耐心引导、帮助解决。团支部在班里发挥很大的作用,各团小组每天轮流写团小组日志。同学间互相关心,在少年湖周边的大石头上,经常看到三三两两的同学在谈心。

        我班里的贾建民同学在一零一中的硕大的校园里,在教室——餐厅——宿舍较长的路程中,总看见他拿出自己英语单词卡片边走边背。他被预选留苏预备班(中苏关系破裂未成行),又保送清华大学,后一直从事航天事业。

        2010年在母校举行的60届毕业50周年的大会上,提到一件事:本届高三(3)班的一同学在加拿大的一个跳蚤市场,发现一本由我班邢增华、毛远新等多名同学书写的团小组日志。他如获至宝,怀着对母校深深的敬意珍藏起来。

        我们三年的拼搏,终于结出硕果:1960年高考,只我们班考入北大,清华,中国科大,哈军工,近20人。四个班的总成绩与北京四中持平。

        校团委委员耿廉1958年入党,是我班的第一批党员,1960年7月,校党支部图书馆讨论班长毛远新和团支书习富平入党大会,他们离校前成为预备党员。

        一零一中的莘莘学子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无愧于党和学校的哺育! 一零一中骄傲地走在北京市的前列!

        2021-1-15

刘旭:
        董占荣老师的校庆征文,为我们展现出六十年前北京一零一中学的校园生活。在那段青春的记忆中,不仅有一零一中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教育名片,即学校聘请社会名人讲形势教育的点滴介绍,而且有为学生终身健康打下基础的体育课达标训练具体过程。这些一零一最传统项目传承至今,让我们为之感动。

        文中还写出了那个年代教师群体的优秀、敬业,及育人的风采,也写出了学生爱党爱国、发愤读书、以苦为乐的情怀。革命的精神、红色的校园,书写出一零一光辉的历史,也成为了那一代人永远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