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党群工作
  • 政策法规
  • 党建园地
  • 党员风采
  • 工会
  • 离退休
  • 统一战线
  • 创先争优

离退休

首页党群工作离退休

老师当学生,这招25年前咱学校就有|红旗谱

作者:孙长征 点击次数:3871次 创建时间:2021-03-18

        教师是学校里最宝贵的资源,教师培养更是重中之重。25年前,学校创办了“跨世纪培训学校”,给老师一个角色互换的机会,重新当回学生,需要上课、接受培训,还要写论文、答辩。如今,时间给予了这次教师培训探索的最好回答:现在学校里不少骨干教师都是当年的学员。75年来,学校教师力的提升,我们从未止步!

作者简介:
        孙长征,女,81岁,1962年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分配至一零一中史地组,曾担任初、高中历史课教学。当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退休后返聘到校教科室。2001年离校。

忆“跨世纪培训学校”的创立

孙长征

        25年前,一零一人正准备着迎接建校五十周年大庆,大家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而且必须是具备“终身学习”理念的校长和教师,这样才能主动适应一个复杂多变的创新时代。“终身学习”需要条件,也需要环境,怎样使在天天上课的老师,也当一回学生,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

        当时的校长王毓龙和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李海峰,基于以上思考,探索着办一所教师学校。于是1995年9月成立了“北京一零一中跨世纪教师培训学校”(简称“培训学校”)

        那时,我刚从教务处退休,被学校返聘到教科室,有幸参与了培训学校从创立到第一期学员毕业的全过程。

        老师当学生:多一种角色,多一次成长的机遇

        这样的学校怎么办?没有先人的经验,我们就边学边干、摸索着干。首先,制定了章程,对办学原则、招生范围、学制与考核、培训方式等作了说明,重点培养本校中青年教师。第一期培训暂定两年。我们聘请著名专家和本校老教师讲课,隔周组织讨论。同时,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考察,还确定了论文答辩的制度。

        “培训学校”于1995年9月举行了开学典礼,出席的有第一期学员:宁云平、卢树林、刘旭、张宏才、胡顺才、吕晓林、邵平、吕晓蕾、苗红梅、臧淑云、吉小梅、林雁、赵京秋、吴伟、陈争、崔平、史艺、孙雅陵等18位老师。

        出席的专家组成员有:北师大裴娣娜、康健、桑新民教授,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史根东博士,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三个面向”课题组负责人赵大悌老师和时任海淀区教科所副所长郭涵(1999年调至一零一中任校长)。

        第一学期结束,我们要求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利用假期写一篇收获性的文章(最好是论文),引导大家做论文答辩。

        怎样组织论文答辩?我和李校长曾到康健老师家,在送学员论文的同时,就这个问题专门进行请教。1996年3月1日到3日,我们组织了全体学员,并邀请了各教研组长,前往怀柔进行了两天半的论文答辩活动。

        仅答辩活动就连续进行了12个小时,最后由裴教授做了总结:“一零一中科研起点较高,有很好的学术氛围。不唯上,不唯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论文没有花架子,不玩文字游戏。这些科研成果,充分反映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桑新民教授在论文答辩后说:“一零一中的培训学校探索了一个好模式,非常有意义。学校给每位老师创设了一个当学生的环境,老师换了一种人际关系,从教师变成同学,一起探索新的东西、一起答辩,增加了学校凝聚力,这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高招儿’!”通过学习,学员们提高了理论水平,加强了科研意识,课堂教学水平也有所提高。

        毕业考擦以“师德”为先

        培养老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学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固然重要,但“师德”培训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献身精神,如何加强对教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1997年7月13日暑假刚开始,我们组织学员们冒着酷暑,驱车千余公里,奔赴陕北老区绥德、延川、延安进行“毕业考察”。专家组成员,时任区教科所副所长郭涵也随同前往,并准备了“关于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的报告。

        绥德中学是我们考察的第一站。这里曾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转战陕北时多次经过的革命老区。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但是绥德人优先发展教育的热情,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郭涵副所长在这里做报告时,简陋的礼堂被全校200多名教师挤得满满的,附近学校的老师们也闻讯赶来。榆林地区12个县18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也赶来,有的头一天就动身了。

        报告会后,我们在绥德中学、延川中学进行义务讲学,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赠送了“一零一中新编优秀教案选”,并免费为延安中学接通了“一零一中远程教育网”。经过问卷调查,学员们了解到,老区教师平均工资较低,还经常拖欠,但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所有人都被老区教师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陕北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延安,学员们参观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接受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员们深有感触地说:“陕北园丁们用辛勤汗水浇灌着这片贫瘠的土地,我们深深地被这种伟大精神所感动。他们为了下一代能够改变命运,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我们正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师德’。”

        回来后,大家纷纷勇挑重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一次“充电”完成了我们“师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员们更新了观念,改进了教法,增强了科研意识,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海淀区“三个面向”课题组在我校组织的两次研讨活动中,培训学校的学员承担了25节研究课中的14节。在市区举办的论文评选中,有10名学员获奖。在海淀区第五届教育科学论文评选中有5名学员获奖。

        1997年11月,学员们进行了毕业论文答辩。论文经专家小组评议、个人修改后,编辑成册。1998年1月举行了毕业典礼。这也标志着“培训学校”在中青年教师培训方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25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一零一”人在求真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才使得学校越办越好。当年的学员陈争、史艺、吕晓琳等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如今,在陆云泉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继续发扬求真、创新的开拓精神,“一零一”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更加辉煌的成绩,向七十五周年校庆献礼!此时,耳边仿佛响起一零一人最熟悉的歌声:“走在最前方,走在最前方,没有任何困难能把我们阻挡……”

附录:——下面的照片可以插在文中对应地方

图片1.   1997年7月,“培训学校”赴陕北老区进行毕业考察,图为学员们前往瞻仰绥德革命烈士墓

图片2.  与延川中学部分领导与教师合影

图片3.  看看革命老区的教育,感受黄土高原的民族气息,图为学员们在米脂中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