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 校友之家

校友之家

首页校友之家

《延安情,<决裂> 戏》

作者:史乐平 74届初三2、76届高二5 点击次数:6129次 创建时间:2019-03-08

那是1974年春天的事,距今快45年了。
恩师章连启老师在音乐教学和乐队训练之余,为一零一中学写了一部独幕话剧《决裂》。六个演员很快找齐,我也有幸加盟。
 
(一)
事情原委要倒退到几个月前。我校有8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自动放弃北京市户口,去革命圣地延安插队当知青,全北京市一共有44人(包括8位尚未毕业、意志坚定的同学),其中北京一零一中学去的人最多,轰动一时。
1973年志愿赴延安插队的史尔钢(后排左三)伍志毅(前排右三)等8名同学离校前与家长、老师合影。
在这8位校友中,我与几位有缘,至今思念。
史尔钢,他是北大子弟,校团委委员,全校师生心目中的模范生,严于律己,正派谦虚。他也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因为我是全年级第一批共青团员,所以入团要由高年级团员介绍,在我的《入团志愿书》表格中团支部书记一栏,是史尔钢的签名,我感到光荣。
符其英(后排左四),也是北大子弟。这可是一位奇人、“男神”级的。我们刚入一零一中学时,我带午饭吃了就去音乐教室参加宣传队的活动,一位英俊还有些像西洋人的十六、七岁的男孩子指挥着乐队,其自信可感,造诣可感,亲和力可感。很快,由于学业、田径队训练和班干部工作的重压,我只得放弃了宣传队这一项。……校运会上,我参加“三级跳”裁判组的工作,轮到符其英出场,他的助跑、矫健的跳跃、双臂的挥动,那节奏感那张力,用今天的话讲,“帅呆了”!
还有一位冀云翔(后排右一),家住中医研究院,是我们初一刚入学去昌平县“三夏拉练”时的辅导员。麦地里,我们男生一字排开割麦子,我觉得自己很卖劲儿冲到了最前面,可一抬头,看到前面远远的一身穿着学生蓝的背影、瘦瘦的高高的,那是冀云翔。他不太说话,但有原则,人很正。
在女生中,伍志毅是我们院的,住一个楼,她也是校团委委员,田径队主力,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
当时,我们边排戏边修改、充实剧本。不断集体讨论,最后由我整理成文字。章老师放手让我们改,今天想来越发感念老师的平易近人。我们院的张燕妮高我们两年,在剧组是导演、组织者,待人也是极好的。
这个戏讲得是北京某中学高中毕业班学生远方、徐征、大为要求去延安插队,他们的同学萧玲玲则不想去,同时,远方的母亲、一位老革命也舍不得女儿远走高飞;在这两条线索、两组矛盾中,还有一位“男一号”贫农老大伯出来支持学生们,一同来开导和劝说远方的母亲和萧玲玲。最后四名毕业生一同奔赴延安。
剧名来自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这和文革时期一部描写江西共大招生、办学改革的著名影片《决裂》巧合同名。“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这段马克思语录是由女主角远方在一开幕时朗诵的。记得我们那时受样板戏的影响,讲究“高、大、全”式的英雄造型。(笑)
章老师在挑选角色时是充分考虑了每个人的外型和气质的。远方是由一位短发圆脸、朝气蓬勃的高二女生刘薇扮演。
扮演贫农老大伯的是我们院的李于穗同学,他那年也是高二。我一直觉得这个角色不好演,年龄差太大是一难,城里学生演老农民又是一难。于穗演得不错,造型设计是背微驼,拿个烟袋锅,生气的时候要拿烟袋锅敲敲鞋帮子。(笑)
 
(三)
有一天排戏的间歇,有个同学说,“孙立哲回北京了!”
孙立哲,是北京知识青年,去延安插队后成为赤脚医生,受到毛主席的首肯赞扬,是当时全国青年榜样之一。我们有亲戚关系。
记得那是一个夏夜,我们剧组的同学骑着自行车进了清华大学西门。好像他家的单元门没关,大敞着呢,向阳的大房间挤满一屋子人,有坐床上的、有靠着柜子或写字台站着的、更多的应该是坐在地上吧,哪有那么多椅子小凳子啊,总之人头攒动 …… 大家是来自北京不同学校的同学、青年,该有三十来人吧。立哲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离他不远坐着一个秀气的男孩子,显得年龄比我们稍小,是立哲的弟弟立谦……  我们剧组还在暑假期间骑车去十一学校,他们在排练演出多幕话剧《征途》,讲的是另一位模范知青、上海的金训华烈士。
教我们语文课的王英民老师也陪着他的同学好友、我们的另一位老校友蔡元元来到剧组,蔡元元是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儿童故事片《鸡毛信》的主演,两位学长看我们排戏,和我们交谈,鼓励我们。一零一中学保持这个好传统,老校友关照爱护学弟学妹,我们也敬重学长们。
 
(四)
在我们剧组,扮演远方母亲的是贾世玲,是高一学生。应该说,她无论是从长相看还是演技,都和剧中人挺贴切。她似乎只是保持着那份友善,话虽不多,可一旦站在台上排戏,俨然是那个角色。
剩下的三位就都是我们初三的学生了。剧本要求萧玲玲,漂亮、有点儿小资情调、喜欢拉小提琴,由孙慧同学扮演。另外两名男同学,由我和刘建军同学扮演,一文一武。
建军的爽快予我印象深刻。记得我俩讨论该管剧本中于穗扮演的大伯是叫 “大伯(掰)” 还是叫 “大伯(博)”,他说,“叫大伯(掰)”,我问为什么,他说 “响亮啊,爽快”,我说,“我习惯叫 ‘大伯(博)’,显得文气”,于是我俩各行其是,倒也符合剧中人物性格。那个时候学生干活儿多,有一天老远听到劳动号子,原来是同年级9班的男同学们在打夯,建军带头唱着号子,见我路过,他给个笑容继续唱着,那画面使我想到了电影《决裂》中,共大学生徐牛崽也是干活儿时领唱。
后来孙慧有事换了一位姓黄的女生演萧玲玲,台词中有一句是我(徐征)和建军(大为)的对话:“你发现没有,最近萧玲玲变了”,一说到这,我们俩会会心的一笑,有时我们会调皮的冲着黄同学笑一笑。
 
(五)
1976年年底,我们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特别是男同学当兵走了,那大概是“参军热”的尾声,也是最后一年知青插队了。我们这一年又出了两名同学去延安插队:丁奎松和汪海升。我和丁奎松不熟,从未同班,印象中是一位以身作则的班干部,正派沉稳。我和海升是比较熟的,那天我问“我们幼儿园大一班的毕业照还有吗?” 海升说:“这可是一甲子的交情啊!” 是的,我们有一种共鸣与相通。在我心中,无论对1969年前后那几万名去延安的北京知青、还是从1974年春到1977年春的那几批百人,都是充满敬佩之情的,当时是、至今仍是…… 
1978年放暑假时,我去浙江舟山群岛海军基地的堂姐家,自然要打听在那里当兵的同学。堂姐是当地著名军医很快找到同学们;建军、还有我高中好友周新力、同楼的舒畅等都休假来到堂姐家,之后大家一起游览了岛上名胜。
当我听到学长符其英在美国英年早逝的噩耗,惋惜悲哀,难以释怀。美国社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呀……
去年,我去了一趟立哲哥在澳大利亚阳光海岸的生命之光农场。在那里,有很多曾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有陕北延安本地的知青、有现在还很年青的国际志愿者……同时去的有母校同年级史际平,我们也是多年未见,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我要感谢际平,是他不断劝我写写一零一中学,我打开了尘封多年、但又从未忘却的记忆 ……
 
写于2019年(农历己亥年)2月初,澳大利亚 墨尔本
1973年赴延安插队同学在北京站前的合影
后排(左二至左四)冀云翔、王海鹰、符其英、(左六)史尔钢;
中排(右三)伍志毅 (李玺玲、蔡玲等大概是中排左起,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