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校园动态
  • 校内新闻
  • 通知公告
  • 教师动态
  • 学生动态
  • 双新建设
  • 双减行动
  • 媒体报道

校内新闻

首页校园动态校内新闻

作文怎么提,学长告诉你

补习班没少上,怎么语文成绩还是没起色?

书没少读,怎么作文还是写不好?

花钱、花时间、花力气去了很多地方,怎么一提旅行,能表达的总是只有“好吃”“特美”“太棒了”?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如何才能写好作文,这是学生和家长心中共同的困惑。

2019年6月14日中午,初二(5)班学生冯家贺应邀为初一年级部分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合班教室座无虚席。分享人围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主题畅谈他的语文学习观:语文是大文和小文的结合。大文,就是实践,是大千世界;小文,就是阅读,是文山书海。丰富生活经历是最有效率的语文学习方法。

 

经历在旅途中——行万里路

十个省份、二十余个博物馆、一百多个景区、两万公里行走里程,一张中国地图上遍布少年足迹。

图:冯家贺旅行足迹

围绕旅行,冯家贺将这些年“在路上”的故事娓娓道来。出发前半年就制订详尽的计划,在旅行中阅读相关书籍,随走随感随记录,这些早已成为他的习惯,是生活里自然又陶醉的一部分。自驾去新疆,沿途写下一万三千多字的感触,有人说他“疯了”,他说他只是“有太多感触”。

图:冯家贺与父母共同制定的新疆自驾游出行计划及注意事项


图:冯家贺新疆之旅随笔字数统计

冯家贺觉得,学习语文是探索文化的过程,行万里路是探索的方法之一。“世界是一本书,如果你不去旅行,那么你就只读了其中的一页。”

由此,他给学弟学妹提出建议:

1.不做宅男宅女,假期或周末可以定期组织实践。

2.实践计划尽量自己制定,有目的的实践。

3.带一本相关的书去旅行。

4.考场作文写旅行或者读书,平时的习作进行练习,真情实感地反应出生活。

 

经历在书籍里——读万卷书

有了一定实践之后,要学会将自己的经历表达出来,阅读就是最好的方法。阅读的好处太多太多,它不仅可以带来知识,还能够提高情商。

冯家贺对比了他初一初二读过的书。这是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也是从看故事书到看“磨脑子”的书的转变。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一开始都喜欢看简单的小说、童话,可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就会滞留在舒适区。如果想有进步,就要有意识地去突破,主动找些对写作、旅行都有帮助的“磨脑子”的书来读,像人物传记、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

图:冯家贺阅读批注

对于批注,冯家贺有自己的经验。画横线、做标记、在文章最后写上自己密密麻麻的看法,或是用便利贴夹在书页中间。他的批注让同学们叹为观止。对于不敢批或者不愿批注的同学,他说:“如果担心批注会把书批乱的话,那就小心一点儿,用自己喜欢的标记。而且批注是对这段文字或这句话的理解,写上感受会更好,在下次翻阅的时候印象会更深刻。”何况读是一种状态,写是另一种状态。写作是对所读内容思考的一种梳理,在梳理与思考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才会有升华。

想让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冯家贺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2.开始读动脑子的书,做批注

3.不懂的地方要做到调动经历,没有经历就要创造经历

4.读写结合

 

经历在思考里——路就是书

行走和阅读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大量的阅读补足旅行的欠缺吗?一位初一学生大胆提问。冯家贺用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话给出解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书与路,都是习惯,一个要被养成,一个要被接受;一个在身边,一个在远方旷野。只有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只有在书中,才能使一切探寻,都变得生机勃勃。

图:提问与交流

如果把语文比作一棵树,那么行走便是树根,阅读即是阳光雨露,只有不断扎根、沐浴、吐纳,枝干才能日益粗壮,花叶才能逐渐茂盛,语文学习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一次分享,一次震动,一次思考,一种观念,然后是N次实践。同伴教育,收获不止在这60分钟里,有所得的不仅仅是听众。

 

分享者的思考:

先难后获

冯家贺

在收到语文学习交流这个任务时,我有感受到压力,但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期待,期待去构思自己的交流过程,期待去跟初一的同学们轻松的交流。

而在端午节,当我真正开始准备我的交流时,我才感受到困难。由于我没有完全理解、或是记住老师的要求,所以主题不是很明确,没有一个准确的针对性。所以,我只能将自己一时想到的都堆积到文件中,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让这个表面丰富,却仅仅是意识流产生的PPT诞生了。

等回过头来,和老师沟通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首先,就是我的模板和色系。我做PPT向来不是很重视模板这一方面,甚至是跟初一的同学们交流这样一个轻松的主题,我也用了最死板的白色背景。而在照片的处理上,或是表格的填充色,我都在用老师口中所说的“奔丧色系”。在一些内容的排版上,我也做的随随便便:字体的大小,照片的摆放等。这些仿佛都在告诉我,如果这样下去,留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没有色彩的。所以,我迅速记录下了这个问题,并在两天的时间里不断修改和完善。

至于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性,亦或说是交流目的的明确性。我最开始设定的目的是介绍旅行和读书,但这个范围过于宽广。在和老师们的交流过程当中,我明确了交流的目的,是想让初一的同学们听完我的交流之后能够明确如何写作,或是说如何学习语文。而在杨老师的提醒之下,我抓住了一个词:实质性。我需要用自己实质性的收获感染大家,告诉大家旅行和读书所带来的好处。渐渐的,我的交流有了一个清晰的路线。

在学校记下需要补充的内容,回家后我迅速进行改良,以至于我的PPT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条理性。当给自己计时的时候,我发现两天之内我的交流时长从三十分钟升至五十分钟,但我的PPT页数却没有太大的增长。我想,造成这样变化的原因一定是我在梳理的时候,有了新的体会,并将它们清晰的表达出来,让我的讲解始终高于我的内容,想办法吸引大家。

我也终究得出了几个结论,其中一个,就是要将旅行、读书二者和学习关联在一起,将它们看做是学习的方法,但要比普通的学习方法有趣很多。让同学们在旅行、读书时,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学习语文——丰富生活经历。

我也渐渐的发现,造就题材新颖的原因,是经历的丰富。我们要将题材置于首位,将经历置于首位。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理解和情感也是不同的,如果将这些内容写下来,一定会是鹤立鸡群,独一无二的。

我还在努力,努力将更多的表达出来。

交流的前一天,我相继遇见了很多初一的同学们,他们为我鼓劲,或是提前与我交流一番,这有压力的存在,但我想倘若将这压力转换成动力,结果一定会更加出色。于是,我又一次的修改了一遍,并交流给自己听,很是顺畅。

星期五的上午,赶上语文的作文课,不尽如人意的是我的周记在我意料之中的没有入围,这一次我一点儿也不渴望看到奇迹(我的作文被印发),因为我清楚自己的这次周记有多么的糟糕,突围也是白费力气。所以,我打算认认真真的听杨老师的建议,沉住气。等到语文连堂的第二节课,我发现老师偶尔插入的内容越来越重要,以至于我打算全部记录下来,讲给初一的同学们。但我仅有的理性告诉我,不可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于是我还是稳住了阵脚,等待着下课铃的响起,揣上自己的U盘信誓旦旦的奔向战场。

午饭我特意少吃了些,赶紧赶到合班教室做准备,很多初一的同学在我之前就来到了教室门口,我与一些熟人打了招呼,并准备好了应对各种情况。当一身蓝色校服被一群绿色校服围住时,我颇感紧张,但杨诺和朱治同的到来让我放下了所有包袱,他们不断的使我放松,几个朋友路过门口时也为我加油助威。朱治同叫我整理了一下衣服,他的微笑让我在讲解全程都无法忘却;而杨诺,则是像和我关系很近的老师一样,“布置”着我。在他们面前我不会有任何遮掩,一切皆是真实的。等到战场的号角吹起时,杨老师的到来让我稳定了军心,杨诺的一声“土豆”让我将表情定格至微笑。一切妥当,这是我的课堂。

我按照老师讲给我的逻辑顺序,讲出了我的内容。过程中,我有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紧张和激动在打架。进入状态后,我保留了三分紧张七分激动,但这毕竟是我为数不多的“名场面”,一些后添加的内容因为尚未成熟,没能讲给大家,不过,我还有后期的交流环节,希望可以给予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读完了楷体字,我便准备好了应对各个记者们的发问。围绕“经历”“舒适区”等词语,我解答了大家的问题,好在理性尚在,没有太多的语无伦次,只是汗水让我有些不太舒适。最后一个问题,是和我同一小学的朋友提出的,解答之后,老师顺着他的问题问到了所有人:谁想要成为冯家贺?这时,朱治同和杨诺最先举起了手,很快,大部分人都举起来手,而后……而后的我记不清了,我只记得郝老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呼应了我的交流主题。结尾,我尽可能按捺住激动的语气说出了那句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篇作。

冲杨诺和朱治同,以及所有老师微笑后,我与一些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又开始了答疑。等到结束后,杨老师走到我的身旁,像曾经交流周记一样,拍了拍我的肩膀,重复了一句话:你的收获一定是最大的。

我的收获是什么?我在备战时梳理了思维,逻辑化了我的交流;我在战斗时克服了紧张,以我的激动回报大家那不停的掌声;战斗后,我想我对这次的交流主题一定有了更深的印象,我更能体会到经历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变化。初一同学们的积极态度,比我那时要强上很多,我想,他们当中若有一个人可以记住那八个字,懂得那八个字,他们一定会成为最有魅力的人,这或许也正是我的目的:以大文和小文的魅力,让每个人的大文和小文都充满独特的魅力。

感谢所有老师和同学,特别是不断给予我建议的老师,以及为我捧场,为我喝彩的同学们。我想,我从你们身上收获的,是我最为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

 

 

初二同学旁听后的思考:

那个中午的豁然开朗

——观冯家贺讲座有感(写给同在“舒适区”的伙伴们)

杨  诺

星期五的中午,我与朱治同一起聆听了冯家贺带给初一同学们的讲座。他所讲的正是写作,但并非是夸大其说的讲那些心灵鸡汤,而是用他自己的实践,自己的变化来为大家讲述着他对于写作的理解。炎热的中午,本浮躁的内心,因为他讲的内容渐渐沉静下来,那个在脑海和心中的结,我好像终于找到了它的开头,找到了可以打开它的地方。

因为读的书目种类单一,出去实践的次数愈发的减少,以至于我的写作水平大大退化,每次面对桌上的周记本和笔,我都有种说不出的压抑,原先激昂的感觉早就不复存在了。一次次的修改,删减,一步步的将我与周记本拉开距离。本子上胡乱涂改的笔触,都是我不能再尽情表达内心情感的无奈!我像是在一片大海中,有一股无名的力量将我往下使劲拉扯。我拼命的挣扎,想要逃脱这无尽的深渊。可不论我怎么向上游动,终究是抵不过那股力量,每一次使尽全力得到一丝喘气的机会,都以为离成功走近一大步,可那只是绝望中偶然的奢华罢了。就再我以为我终究挣脱不开,决定放弃之时,突然,这个中午的“讲坛”像是带来帮我击败那无名之力的另一股力量,突然给了我充足的、坚定的希望。

冯家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初一的同学们提了几点建议,这些建议之中,有多数杨老师曾反复提到过,但我的内心是否认真的全部听取了呢?我想我没有,我在我为自己画出的范围之中站着,从未,也不敢向外跨出一步。当我意识到这圈子之小时,一切都已经晚了,那用普通小说堆积起的围墙,将我牢牢的包围住,没有留下一点缝隙。这围墙越砌越高,黑暗在一点点扩散,而我也被迫被这黑暗笼罩着。突然,那一种书籍冲破了这个墙壁,它们拥有着又厚又多的书页,丰富且难懂的内容,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理解力。我的内心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慢慢接受,随着已阅的书页慢慢的增加,那围墙一点点的倒下,光亮也开始占据我的眼中,到最后只剩下了那嵌在地下的铁圈将我围在其中,我不知该怎么向前迈向一步,走出那我已经呆了很久的“舒适区”。这也是冯家贺讲述的写作中重要的一步——阅读。

在作文中越来越少的画面感,使文章灵动的气息一点点被抽离,我所描写的内容仿佛从彩色的画面一点点的褪色,转化成一幅毫无生机的黑白场景。我一遍遍的用色彩去涂刷它们,一次比一次用力,一层比一层浓艳,可那也不过是转瞬即逝,那全部的色彩慢慢的流逝下去,滴落在地面上。那画布上终究是没有留下一点痕迹,那无法浸入画布中的色彩,我不论怎样拼命,都保不住零星一点……我一次次的寻找其根本原因,但似乎都并不是致命的理由,直到这天的中午,冯家贺的讲述让我突然明白了,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种感觉就像是一直遮住我双眼的黑布被突然扯了下来,眼前久违且激烈的阳光穿透过了我的心脏,我好像终于找到了原因------实践的次数。冯家贺为初一同学们讲述着他旅行的经历,发现他的每一次出行带给他的体会是宅在家中无法得到的。我把出去实践的次数一次次的压缩,其付出的代价,是我想不到办法弥补的。此前游历过的地方都已成了过去,没有新的出行,我只能靠读书来片面的理解我未曾去到过的地方。而那只是对于自己的一个安慰罢了,不出去行走根本什么都得不到。而实践和阅读的结合更是他所讲述的最重要的一点。

通过他的这次“讲座”我像是从新认识了写作,写作并非是简单的事情,并非是可以不练习就提高的存在,写作像是未成形的工艺品,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添加的东西不多,但极为珍稀——动脑子的书和从未停下的步伐。

在“舒适区”的时光,并非像其名一样,听起来轻松、舒适。看似只用阅读小说的表面,只是“舒适区”的“招牌”。其背后的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无力与迷茫。走进“舒适区”的道路笔直且平整,但走出“舒适区”的路弯延且不平,出去的方法只有一种——读书及走出家门。所需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精力,我愿自己能早日冲出“舒适区”的“铁网”,一步步走出有尽的黑暗。

通过这一个中午的“讲坛”,我想我自己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一直走不出的迷宫,也找到了正确的那条路。冯家贺所讲述的内容,终是帮我拨开了迷茫的雾气,那条属于写作的路,逐渐的清晰出现在我的眼前。

                                   

部分初一年级听众的感受:

周五中午我们听了初二的冯家贺的讲座,别人可能感受大多是震憾,“学到了”,而我,听完之后整个人都是崩溃的。

   让我“崩溃”的当然是他讲的内容。

   起初,我完全抱着学习的态度“竖着”耳朵听一个字也不放过。他讲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分为三个部分:实践,阅读,写作。虽然大致内容可怕地和我上次演讲一样,但我尽量保持淡定,寻找着与我可以采取的方法,可以放到“我读张晓风”中。

   第一部分是实践或者是旅行。羡慕之情不多,惋惜之情太多。我虽然也像他一样足迹遍布多地,可我既没有目的、计划,也没有思考,使得很多次去完就忘。可当时我沉浸在惋惜中,没有发现问题——他讲的正是我需要讲的方向。

   第二部分是阅读。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方法——读动脑子的书。他说要把阅读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并且批注(有自己的思考),第二部分我完全在学习。

   第三部分就基本在讲实践,阅读,写作的联系。我自然都懂。毕竟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我在本子上记下几个目标:1.旅行时带书2、取消不读书的借口3.做第三部分旅行计划,思考4.记录所见所闻和思考5.读动基本就在脑子的书并批注.

    他讲完之后,接受了大量信息的我突然想起来郝老师在辅导我调整分享演讲时说的话:你们讲这个PPT的目的是督促同学们暑假去实践活动。"怎么督促?不就……冯家贺讲的吗?

可见这个演讲有多么让我受益良多,但也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初一3班 王雨艾

 

一开始看到冯家贺的文章时,我以为他是一个作家,后来到课上才知道他是初二的同学。

这次汇报有三个部分,其中最让我感兴趣,也是最让我惊叹的是第一部分“行万里路”部分。         

在这部分他主要给我们介绍的就是不做宅男宅女,要走出去实践的内容。他介绍了自己的旅行,也提了几个关于旅行的建议。首先需要有目的性地去旅行,不能去傻玩,要带着问题去。其次,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里面要有我的参与,要有自己的规划,最好做一个路书。不仅如此,他还推荐给我们一个方法,就是带上一本书去旅行,这样在读书的同时也能领略美好的风景。在此也推荐了我们几本和他曾经旅行过的地方有关的书目。例如《文化苦旅》和《大地报告》。他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语文学习中的“行万里路”。语文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要多出去走走,多实践,多经历。文章才能够与众不同。同时他说了一点,让我非常赞同,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如果自己也解答不了,那么最好就去哪里旅行一次,根据自己对那个地方的感受与理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不同的人对一个地方会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思考,问题的答案并没有绝对的正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才最重要。这是书本和课堂所不能带给我们的。

最后他引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总体对语文学习的观点,“路与书并没有太大差别,路,就是书。”

——初一3班 周思雨

 

2019年6月14日,我们观看了初二年级冯家贺同学的语文学习经验的汇报。

一开始对于他我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他的作文很厉害,每篇周记都可以写将近一千字左右。一千字,这是什么概念?我两周的作文字数还差不多一千字啊?对于他,我除了崇拜没有别的感受了。

在周五这天中午,我们去聆听了这位作文大佬的学习经验分享会。在分享会的一开始,他就说了自己作文写这么好的原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之后又为我们介绍了他是如何旅行的。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带着一本书去旅行,也要记录自己的感受”他们家自驾去西藏,他在车上无聊的时候,他就会把书拿出来读一读。如果在路上看到让自己有触动的地方,他就会用电脑把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记录下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充分的利用闲暇的时间,让自己的时间变得充裕起来。

下一点就是他是如何读书的。在读书方面,我们需要让自己有思考,读可以动脑子的书。我认为,目前这一点是我还做不到的,我只可以局限于一些小说来看看,这也将是我下学期的目标,读一些更难品读的书。

最后一点,书与旅行的关系。读完书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带着疑问去这个地方,这样就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这一次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我也十分期待可以写成他那样的文章。

——初一1班 王宇宣

 

6月14日中午在合班教室,初二(5)班冯家贺为我们介绍语文学习经验。分享的主题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他对旅行有不同的看法:旅行是出去积累素材。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能写出高分作文。因为当阅卷老师在看千篇一律的家庭和学校为主的作文时,突然看到选材新颖的游记时,肯定会给高分。

读书这方面,冯家贺是过来人,比较有经验。他一开始也和我们一样喜欢读故事,但是长大一些,就开始读散文。散文是需要动脑子的,读的很慢,也十分枯燥,但是对写作会很有帮助。他自己也有亲身经历,从初一的作文31,32分,长到了36,37的高分作文,令我们十分羡慕。

之前老师给我们发过冯家贺的周记,字数十分可观。这回听完他的讲解才明白,好文章是靠积累出来的,要“库里有货”。而这些货是怎么来的呢?还是得靠平时参与实践活动和读书获得来的。光看还不行,还要记录,还要有自己的思考。要不然看一遍就忘了。

读书的时候也要有记录,是批注。之前我不敢批注也不会批注,主要是不知道批什么。冯家贺解答了我的疑惑:“批注不要只批千篇一律的‘对比排比比喻’,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担心把书批的乱七八糟,有批注的书才算真正思考过,读过。”

经过这次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如何批注,也坚定了我要多实践多读书的决心!

——初一3班 陈金媛

 

“什么是语文?就是小文与大文的结合,小文是读书,大文就是旅行。”这是冯家贺对语文学的概括,也是当今我们最需要清楚的和面对的事实。

他全程都一直围绕着读旅结合,讲究去各个地方要带各个地方的书,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避免空发议论,有根有据,又实有料,对文化古迹有更深的感受,而不是看在一个文物的表面,而是知晓它代表的文化,它背后的故事。

在他进行交流的时候,最打动我的是他说的游记,在他认为,写游记是整理人的思绪,而我认为,写游记是抒发你自己的情感,可能你的内心波澜壮阔,但你可能不知如何表达出来,但是,当你在挥洒笔墨的时候,你不会顾忌别人对你的想法,你会大胆的发泄,描写出你内心真实的景象。

——初一3班 张闻雨

 

撰稿:陈金媛、郝迪

摄影:葛忆宁

审稿:吉瑞霞